“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感悟收獲:高舉旗幟,傳承薪火
作者:繆麗楓 來源:今日大學生網
高舉旗幟,傳承薪火,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南京師范大學泰州學院人文傳媒學院“星火成炬,丹心筑夢”實踐團隊成員利用這個暑假,走進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對少數民族彝族進行采訪,深入了解了彝族民族文化。感受了少數民族彝族的熱情好客,火把節(jié)的壯觀,以及彝族服飾的華麗。感受民族多樣化,文化多樣化。圖為彝族人們取火點燃火把。彝族最具代表特色的節(jié)日——火把節(jié),被稱為“東方的狂歡節(jié)”,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舉行,是一場盛大的篝火宴。在這次實踐中,我能深刻的體會到這場節(jié)日的盛大以及少數民族彝族對這場節(jié)日的重視。在這個節(jié)日中他們會宰牛殺羊,備酒肉祭祖并搭建祭臺點燃圣火。還會舉辦斗牛、斗羊、斗雞、賽馬、摔跤、歌舞表演、選美等傳統(tǒng)節(jié)日。在晚上的時候他們會手持火把靜香奔走,最后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并聚在篝火周圍唱歌、跳舞。這場節(jié)日對他們來說具有重大意義,充分體現了彝族敬火、崇火的民族性格,它保留著彝族起源發(fā)展的古老信息,具有重要的歷史和科學價值;鸢压(jié)對強化彝族的民族自我認同意識、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意義;同時,火把節(jié)作為彝族人民與各民族交流往來以及促進民族團結都有現實作用。作為青年一代,我們更要為傳承文化高舉旗幟。圖為彝族服飾。在這次實踐中,我們見到彝族服飾,它很具有特色,色彩豐富,款式多樣化,配有大量銀制品和刺繡裝飾,不得不驚嘆民族手藝人的技藝高超。彝族服飾一般由純羊毛手工打造,從收取羊毛、紡成線、浸染,到織布、裁剪、刺繡,全部都由彝族人手工完成。彝族銀飾表現了彝族人們對大自然的崇拜、感恩和敬畏之情在彝族人民的傳統(tǒng)思維中,他們認為佩戴銀飾品具有驅鬼辟邪、延年益壽、裝飾美物、祈福求神和標識身份地位的作用,因此彝族人民自古以來就覺得銀飾多就是吉祥富貴的象征,并且把佩戴和使用銀飾作為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銀飾用品也被視為最高的物質理想,彝家有言:“彝族人對銀的鐘愛,沿著血液,滲透骨髓,是從祖先那里傳承而來。銀與彝人生也相伴、死也相隨”。圖為實踐隊員與安先生的合照。時光飛逝,這次實踐活動已完美落幕。在這次實踐活動中,我收獲良多。如下是我最大的感悟:在這個時代,我們不僅要物質文明,也要精神文明,只有物質的文明人往往是空虛的。除此之外,物質富足、精神富有才能發(fā)展社會主義現代化。物質貧困不是社會主義,精神貧乏也不是社會主義。我們要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不斷夯實人民幸福生活的物質條件,同時大力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傳承中華文明,促進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fā)展。青年強則國強,青年代表一切有力的力量,文化傳承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替,也代表著青年的使命和責任。作為青年,我們責無旁貸,無論前路如何,我們都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砥礪前行。為發(fā)展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現代化,高舉旗幟,傳承薪火。(通訊員 繆麗楓)
責任編輯:周云 發(fā)布日期:2023-09-02 關注:
社會實踐總結推薦
- 賡續(xù)紅色血脈,書寫青春華章
- 汲取紅色力量,要在學習感悟中凝聚力量,因此赤“承”之心社會實踐團隊奔赴佛山市開展了為期十三天的社會實踐活動。
- 社會實踐總結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