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根脈與記憶,守護這份“活化石”既需匠人的堅守,也需青春的接力。7月5日-7日,福建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閩韻新生”實踐隊深入南平市順昌、建陽等地開展非遺文化調研實踐,在行走中解碼匠心文脈,踐行文化傳承的青年擔當。
在順昌山風堂文化傳媒工作室,隊員們被栩栩如生的竹木畫吸引。跟隨講解,他們系統(tǒng)了解了從選材、雕刻到上色的完整流程,零距離感受每道工序的匠心獨運。

在順昌灌蛋技藝體驗點,隊員們化身“學徒”,屏息凝神細尋蛋眼,小心翼翼灌入肉餡?粗H手制作的灌蛋在沸水中完美成型浮起,他們真切體會到,傳承不僅是守護技藝的精妙,更是承載著鄉(xiāng)土記憶的飲食文化。

步入建陽將口唐窯遺址,斑駁的窯壁與散落的碎瓷訴說著千年窯火傳奇。隊員們觸摸著歷史的痕跡,仿佛目睹古匠施釉燒窯的辛勞身影,深刻感受著這項技藝承載的滄桑厚重與不朽智慧。

在建陽黑子建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中國陶瓷工藝大師、福建省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省級非遺傳承人詹彥福為隊員們詳細講解了建盞的歷史沿革、窯系特色和燒制工藝。面對“入窯一色,出窯萬彩”的神奇與匠人一生堅守的執(zhí)著,隊員們無不為之動容,對這項非遺所蘊含的厚重歷史與人文底蘊有了更深的理解。

此次南平之行,從精妙的指尖技藝到千年的窯火記憶,隊員們無不被非遺的獨特魅力所震撼。隊員們表示,不僅要當好非遺的欣賞者與記錄者,更要勇?lián)鷦?chuàng)新傳承的使命,以實際行動增強文化自信、守護文化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