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0日,我們團隊開展《有趣的影子與共同的家園》主題課程,吳夢含老師以“影子”為紐帶,巧妙串聯“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結合夏縣本土文化元素,讓孩子們在感知中深化對“共生共榮、團結一心”的理解。
課程中,吳老師以“影子與物體形影不離”為喻,闡釋命運共同體的深刻內涵:“就像夏縣的禹王坪與涑水河相互滋養(yǎng),我們與地球、與身邊的人也緊密相連。中華民族更是一個大家庭,56 個民族如同影子與光,相依相存、不可分割。”她特意講述了夏縣本地“大禹治水”的傳說:“遠古時期,大禹帶領各族民眾疏堵結合治理水患,正是靠著團結一心,才讓華夏大地迎來安寧。這種共克時艱的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生動體現。”孩子們聽得入神,紛紛舉手分享家鄉(xiāng)的故事:“我爺爺說,我們夏縣的裴介鎮(zhèn),自古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家一起種棉花、編籮筐!”
在 “守護共同家園” 環(huán)節(jié),吳老師將夏縣文化遺產保護與生態(tài)守護相結合:“我們腳下的禹王城遺址、司馬光祠,是各族先輩共同留下的財富;如今的泗交林海、瑤臺美景,需要我們像愛護眼睛一樣珍惜。就像影子守護著光,我們也要守護好這份‘共有的家底’。”她展示了夏縣非遺“布藝老虎”的圖片:“看,這老虎身上的彩色條紋,就像各民族的文化交織在一起,既鮮艷又和諧。”
活動尾聲,孩子們以 “中華民族一家親,共護美麗家園” 為主題創(chuàng)作繪畫。有的孩子畫了各民族小朋友在禹王像前攜手種樹,有的畫了身著不同民族服飾的孩子共同修補司馬光祠的城墻,還有的用夏縣特有的 “山楂紅”“麥浪金” 為畫面上色,用稚嫩筆觸勾勒出“團結守家園”的純真愿景。
此次課程將宏大理念融入本土文化與生活場景,讓“兩個共同體”意識在孩子們心中落地生根。未來我們將持續(xù)挖掘夏縣“華夏第一都”的文化底蘊,通過研學、非遺體驗等活動,讓孩子們從家鄉(xiāng)歷史中感悟團結力量,從小樹立“共護家園、共創(chuàng)未來”的責任意識。